十岁的别称是什么
十岁的雅称是黄口。这个称呼源自古代,最初是指雏鸟的嘴,借指儿童。在古代户役制度中,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称呼,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,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。后来,十岁及十岁以下的儿童皆泛称为黄口。
此外,十岁在古代还有一个别称,称为幼学。这个称呼来源于《礼》的记载,“人生十年曰幼学”,意味着十岁是开始学习的年龄。由于古人接受教育的时间较晚,十岁上学在当时具有特殊的意义。
其他年龄段的别称(扩展信息)
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,以下是其他一些年龄段的别称:
年龄 | 别称 | 含义或来源 |
---|---|---|
0岁 | 初度 | 指小儿初生之时 |
1岁 | 牙牙 | 婴儿学语的声音 |
2岁 | 孩提 | 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|
8岁 | 总角 | 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,形状似羊角 |
13岁 | 豆蔻 | 指女子十三岁,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 |
15岁 | 及笄 | 指女子成年,笄,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|
20岁 | 弱冠 | 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,表示已经成年 |
30岁 | 而立 | 指男子三十岁 |
40岁 | 不惑 | 指男子四十岁 |
60岁 | 耳顺 | 指男子六十岁,花甲 |
70岁 | 古稀 | 古人很少有人活到七十岁 |
77岁 | 喜寿 | 草书的囍字似七十七,故代指七十七岁 |
88岁 | 米寿 | 米字拆开为八十八,故代指八十八岁 |
90岁 | 上寿 | 指九十岁 |
99岁 | 白寿 | 九十九岁比百岁差一岁,百字去掉一为白,故称白寿 |
十岁的雅称是什么
十岁的雅称是什么十岁的雅称是什么更新时间:2024-08-1000:04:23十岁的雅称是什么 十岁的雅称是黄口。 本指雏鸟的嘴,借指儿童;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,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,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。 后来,十岁及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。 出处:《孔子家语六本》云:孔子见罗崔者,所得皆黄口小雀。 夫子问之曰:大雀独不得,何也?罗曰:大雀善惊而难得,黄口贪食而易得。 唐许碏《题南岳招仙观壁上》诗云:黄口小儿初学行,唯知日月东西生。 明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八十三回:先主曰:朕用兵老矣,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! 古文中如何称呼五六十岁的老人 古代常用半百、艾、知天命、知飞之年称五十岁,《礼记·曲礼上》:五十曰艾,《论语》中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;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,可组成六十对干支,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,所以六十岁又称耆、耳顺之年、还历之年、花甲之年。 十岁的正常体重是多少 十岁孩子正常体重是在24-40公斤,身高在126-145cm之间,平时要给孩子增强饮食营养,在生长发育阶段要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。 低于或高于标准体重10%都属于正常现象。
古人关于不同年龄的别称可真多,10至20岁间的叫法还有这差别
毕竟古人用来指代不同年龄的别称也是非常多的,小至婴儿,上至老人都有,分得很是仔细,尤其是十岁至二十岁间的年龄称呼差别比较大呢。 据《礼》的记载,“人生十年曰幼学”,也就是说10岁被称为“幼学”,这跟古人认为十岁可以上学有关系,毕竟古人接受教育的时间还是比较晚的,跟现代难以比较。 当女子达到十三四岁的时候,则被称为“豆蔻年华”,豆蔻属于南方很漂亮的花,在诗人的作品中多是用以喻指少女,后来才习惯将女子十三四岁为“豆蔻年华”。 当男子达到十五岁时,一般都会把头发束起来,盘在头上称为一髻,因此会用“束发”指代十五岁左右的青少年,而且束发后的男子就要努力学习,为成年做准备,男子十五岁也被称“志学”。 那女子十五岁呢?一般她们都会把头发梳成髻,插上簪子,如同男子的成年礼。 因为古代女子十五岁都已经要面临许婚,因此十五岁的女子已同等于成人,因此女子十五岁亦被称为“及笄”。 女子十六岁时又有一个别称,那就是“破瓜”,因为把“瓜”拆开两半就是“二八”,根据乘法口诀二八一十六,“破瓜”则为十六岁,俗称“二八年华”。 而放在当代,十六岁依然被称为“花季”,十七岁则被称为“雨季”。 而男子则在二十岁才算成人,需要行“冠礼”,束头发戴帽子表示成年,由于刚成年,身体尚未达到强壮,略有弱感,因此“弱冠”则被指代为刚刚成人。 认真一看,上面十岁到二十岁之间年龄段的叫法还需要有男女之别,变化可真大啊!但是接下来的年龄指称则会相对显得较为统一。 三十岁时,则被称为“而立”,意思就是说人到这个时候已经心智成熟,可以成家立业。 四十岁时,被称为“不惑”,而五十岁则被称为“知天命”,意思就是活到这个年纪对很多道理都已经明晰。 (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!)
涨知识|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,0岁——140岁
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特点,以十年为单元,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,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。 除了这样的总体分类之外,古代还有一些特殊年龄的对于的具体称谓。 一、具体年龄对应称谓及其来源和含义: 0岁:初度——指小儿初生之时。 赤子、襁褓——未满周岁的婴儿。 1岁:牙牙——婴儿学语的声音。 周晬——指婴儿周岁。 2岁:孩提——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。(2-3岁的儿童)。 8岁:总角——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,形状似羊角,(总为聚拢的意思)故称总角。 童龀——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。 始龀、髫年——女孩七岁。 始龀、龆年——男孩八岁。 10岁:幼学——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,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。 13岁:豆蔻——指女子十三岁,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,初夏还不是盛夏,比喻人还未成年,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。 15岁:及笄——指女子成年,笄,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,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,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,表示已经成年。 束发——指男子成童之年,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。 16岁:二八——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。 破瓜、碧玉年华——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,破瓜即为两个八,相加为十六岁。 20岁:弱冠——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,表示已经成年。但体型尤未壮,故称弱冠。 30岁:而立——指男子三十岁。 孔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 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。 40岁:不惑——指男子四十岁。 艾——艾称年老的。 60岁:耳顺——指男子六十岁。 花甲——天干地支纪年法,从甲子开始,六十年为一周。通常叫做六十花甲子,因此六十岁称作花甲。 古稀——古人很少有人活到七十岁。 杜甫有诗曰: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 后人就依次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。 77岁:喜寿——指77岁,草书的囍字似七十七,故代指七十七岁。 88岁:米寿——米字拆开为八十八,故代指八十八岁,还可表示年事虽高但任食欲旺盛。 90岁:上寿——指九十岁。 鲐背——鲐是一种鱼,背上的褶皱如同老人的皮肤,故借此指代九十岁。 99岁:白寿——九十九岁比百岁差一岁,百字去掉一为白,故称白寿。 《礼记·曲礼上》:百年曰期颐。 郑玄注:期,犹要也;颐,养也。 不知衣服食味,孝子要尽养道而已。
十岁在古代被称作什么
问题一:古代10岁的小孩子称为什么?0岁度:小儿初生之时。 1岁牙牙:象声词,婴儿学...。 十岁在古代被称作什么 0岁度:小儿初生之时。 孩提叮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。 赤子、襁褓:未满周岁的婴儿。 汤饼之期:指婴儿出生三日。 1岁牙牙:象声词,婴儿学语的声音。 如牙牙学语,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。 清袁枚《祭妹文》:两女牙牙,生汝死后,才周耳。 周,指婴儿周岁。 2岁孩提: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。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,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,提孩巧相如句。 孩提:指2――3岁的儿童。 8岁总角: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,形状如角,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。 借指幼年。 在这里,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。 总角之交(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)。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(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,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,形如两个羊角,故称总角)。 童龀[chèn]:龀,《说文》中有男八月生齿、八岁而龀;女七月生齿、七岁而龀的说法。 可以看出,孩子乳牙脱落,长出恒牙,称为龀。 童龇,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。 始龀、髫年:女孩七岁。 始龀、龆年:男孩八岁。 说明:根据生理状况,男孩八岁、女孩七岁换牙,脱去乳齿,长出恒牙,这时叫龀,龆年或髫年。 9岁九龄:为9岁。 黄口:十岁以下。 指数之年:儿童九岁。 10岁幼学:十岁。 (《礼记?曲礼上》: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,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。 )外傅之年:儿童十岁。 12金钗之年:女孩十二岁。 [13岁豆蔻:指女子十三岁。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(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,初夏还不是盛夏,比喻人还未成年,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)。 十三:为13岁。 舞夕之年:少年十三至十五岁。 15岁及笄:笄[jī],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。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,就把头发盘起来,并用簪子绾住,表示已经成年。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。 及笄:指女子十五岁。 结发:束发,扎结头发,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,女子15岁束发而笄,表示成年。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、加笄。 (孔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。 束发: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,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。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(到了十五岁,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,扎成一束)。 及笄:女子十五岁。 (《礼记?内则》:女子十有五年而笄。 )碧玉年华、破瓜之年:女子十六岁。 (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,谓十六岁,多用于女子。 )舞象之年:少年十五至二十岁。 成童: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。 ...余下全文不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-3岁孩提童年―总角,垂髫8岁(男)―龄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(女)―髻年12岁(女)金钗之年13―14岁(女)豆蔻年华13―15岁――舞勺之年15岁(女)――及笄之年15岁(男)--志学之年15―20岁――舞家之年16岁(女)碧玉年华20岁(女)桃李年华24岁(女)花蓓(信)年华出嫁――标梅之年30岁(女)半老徐娘20岁(男)弱冠30岁(男)而立之年40岁(男)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、半百60岁花甲,平头之年、耳顺之年,杖乡之年70岁古稀、杖国之年80岁杖朝之年88岁――米寿80-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(台,骀)背之年99岁――白寿100岁期,人瑞108岁――茶寿不满周岁――襁褓;2~3岁――孩提;女孩7岁――髫年;男孩8岁――龆年;幼年泛称――总角;10岁以下――黄口;13~15岁――舞勺之年;15~20岁――舞象之年;12岁(女)――金钗之年;13岁(女)――豆蔻年华,15岁(女)――及笄之年;16岁(女)――破瓜年华、碧玉年华;20岁(女)――桃李年华;24岁(女)花信年华;至出嫁――梅之年;至30岁(女)――半老徐娘;20岁(男)――弱冠;30岁(男)――而立之年;40岁(男)――不惑之年、强壮之年;50岁――年逾半百、知非之年、知命之年、艾服之年、大衍之年;60岁――花甲、平头甲子、耳顺之年、杖乡之年;70岁――古稀、杖国之年、致事之年、致政之年;80岁――杖朝之年;80~90岁――耄耋之年;90岁鲐背之年;100岁――期颐。 1.赤子:初生的婴儿。 孔颖达疏:子生赤色,故言赤子。 2.襁褓:亦作襁保、强葆,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。 如《后汉书桓郁传》:昔成王幼小,越在襁保。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。 3.孩提:指二三岁的幼儿。 《孟子尽心上》:孩提之童。 赵岐注:孩提,二三岁之间,在襁褓知孩笑,可提抱者也。 亦作孩抱。 4.龆龀:儿童换齿。 《韩诗外传》:男八月生齿,八岁而龆齿;女七月生齿,七岁而龆齿。 即指七八岁的儿童。 5.垂髫: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。
古代10岁的小孩子称为什么?
总角: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,形状如角,因而也用“总角”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。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(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,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,形如两个羊角,故称“总角”)。 童龀[chèn]:龀,《说文》中有“男八月生齿、八岁而龀;女七月生齿、七岁而龀”的说法。 可以看出,孩子乳牙脱落,长出恒牙,称为“龀”。 “童龇”,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。 ”。 说明:根据生理状况,男孩八岁、女孩七岁换牙,脱去乳齿,长出恒牙,这时叫“龀”,“龆年”或“髫年”。 九龄:为9岁。 黄口:十岁以下。 幼学:十岁。 (《礼记•曲礼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 ”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,人们就截取“幼学”二字作为十岁代称。 )。 外傅之年:儿童十岁。 金钗之年:女孩十二岁。[。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(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,初夏还不是盛夏,比喻人还未成年,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“豆蔻年华”)。 十三:为13岁。 舞夕之年:少年十三至十五岁。 及笄:笄[jī],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。 “及笄”即年满15岁的女子。 及笄:指女子十五岁。 ——《论语·为政》),所以后代称15岁为“志学之年”。 束发: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,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。
10岁称为什么年华 10岁叫作什么年华
10岁称为外傅年华,外傅,汉语词语,指儿童十岁。 古代贵族子弟到一定年龄出外就学,所从之师称外傅。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,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,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。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,如:人初生叫\"婴儿\",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。 婴可与膺通假,膺者胸也。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。 七岁除叫做\"悼\"外,还叫\"龆龀\"也叫做\"毁齿\",因为正是换牙时期,所以有此称呼。 十五岁叫做\"童\",\"山无草木曰童\"。 古代十六岁成年,十五岁男子未加冠,女子未及笄。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,\"九十\"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。 或叫\"鲐背\",鲐是一种鱼,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。 又人到暮年,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,故又称\"冻梨\"。 10岁小孩古代年龄的各种称谓①用牙齿来代称年龄年龄当中的\"龄\"本身也是和牙齿有关的,现在我们来看看始龀(shǐchèn)的具体含义吧。 始龀:指小孩七八岁,代指小孩乳齿脱落长出恒齿的换牙时期。 在《说文解字》中:\"男八月生齿,八岁而龀;女七月生齿,七岁而龀。 \"简单来说就是儿童七八岁换牙啦。 ②用鬓发的式样来代称年龄垂髫:还可以称\"髫龀\"。 髫(tiáo),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头发。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中:\"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 \"意思就是老人和儿童很开心。 孩童的头发一天天愈加变长,大人就把他们的头发全都扎在一起垂于脑后,称为\"总发\"。 如果不将头发扎成\"总发\",而是将头发分为左右两半,在头顶各扎一个结,宛如两个羊角,就称为\"总角\",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。 \"意思就是回想儿童时多欢乐,谈笑之间露温柔。 ③用装束服饰来代称年龄通过观察古人的装束服饰,便可以得知他的身份地位以及年龄大小。 如及笄和弱冠。 及笄(jíjī):笄,古代束发用的簪子。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便会行笄礼,表示女子已经成年,可以出嫁了。 及笄指的就是女子满15周岁。 弱冠:又称加冠,古代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,要求将头发盘成发髫,然后在上面戴一顶帽子。 因加冠时还未到壮年,所以称为\"弱冠\"。 豆蔻:原本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,但在唐朝诗人杜牧《赠别》:\"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 \"这首诗当中,将二月里初现梢头的豆蔻比喻为十三四岁的少女。 后来就将十三四岁的少女时期称为\"豆蔻年华\"。 《礼记曲礼上》记载道:\"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 二十曰弱,冠。 三十曰壮,有室。 四十曰强,而仕。 五十曰艾,服官政。 六十曰耆,指使。 七十曰老,而传。 八十、九十曰耄,七年曰悼,悼与耄虽有罪,不加刑焉。 百年曰期,颐。
中国古代把十岁到一百岁称为什么?
1.幼学、幼10岁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人生十年曰幼学。 2.外傅之年:儿童10岁。外傅是指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。 1.加冠:指男子20岁。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,表示已成年。 2.结发:束发,扎结头发,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,女子15岁束发而笄,表示成年。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、加笄。 3.弱冠:年满20岁的男子。古人二十岁行冠礼,以示成年,但体犹未壮,故称弱冠。 4.桃李年华:女子20岁。 1.而立(而立之年):出自孔夫子名言,不多解释。 2.始室:30岁。《礼记·内则》:三十而有室,始理男事。 3.克壮:正当壮年。古代三十岁为壮。唐·魏征《是渐不克终疏》:贞观之初,时放克壮。 4.半老徐娘:女子30岁。 1.不惑(不惑之年):出自孔夫子名言,不多解释。 1.艾: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五十曰艾。 2.半百:很好理解,一百岁的一半。 3.知天命、知命之年:出自孔夫子名言,不多解释。 1.耳顺、耳顺之年:均指60岁。出自孔夫子名言,不多解释。 2.高龄:敬辞,称老人的年龄,多指六十岁以上。 3.花甲、花甲之年: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。 天干有十,地支十二,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,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,也称花甲。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,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。 4.下寿:古人以六十为下寿,对应的90岁为上寿。 5.耆: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。 1.从心之年:出自孔夫子名言。 2.古稀之年、悬车之年、杖围之年:均指70岁。 杜甫有诗曰: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 后人就多依此诗,称70岁为古稀之年。 3.耋[dié]:七八十岁的年纪,泛指老年。 1.朝枚之年、朝枝之年、耄[mao]耋[die]之年:均指八九十岁。 2.中寿:指80岁以上。 3.伞寿:80岁寿辰。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,故称伞寿。 1.上寿:九十为上寿,对应的60岁为下寿。 2.鲐背:鲐是一种鱼,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。 又人到暮年,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,故又称冻梨。 1.期颐、期颐之年:指百岁高寿。 《礼记·曲礼上》:百年曰期颐。
十岁以下古代叫什么
十岁以下在古代叫黄口,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(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,初夏还不是盛夏,比喻人还未成年,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...
十岁又称什么
不满周岁:襁褓之年。婴儿:黄口。一岁:周。10岁是幼学之年。幼儿时期:孩提时期(2~3岁)。童年时期:垂髫,总角(7岁左右),始龀之年(7,8岁)。
十岁在古代被称作什么?
十岁在古代被称作什么?幼学之年十岁在古代被称为“幼学之年”。在中国古代,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称谓。例如,七岁被称为“悼发”,八岁被称为“龆龀”,十三岁被称为“舞勺之年”,十五岁被称为“志学之年”,二十岁被称为“弱冠之年”。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认识和期望。1个回答私信TA幼学之年十岁在古代被称为幼学之年。在中国古代,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称谓。例如,七岁被称为悼发,八岁被称为龆龀,十三岁被称为舞勺之年,十五岁被称为志学之年,二十岁被称为弱冠之年。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人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认识和期望。00分享
十岁的古代称谓
十岁的古代称谓 1.赤子:初生的婴儿。孔颖达疏:“子生赤色,故言赤子。”。 2.襁褓:亦作“襁保”、“强葆”,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。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。 3.孩提:指二三岁的幼儿。亦作“孩抱”。 4.龆龀(tiáochèn):儿童换齿。 《韩诗外传》:“男八月生齿,八岁而龆齿;女七月生齿,七岁而龆齿。 ”即指七八岁的儿童。 5.垂髫: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。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,因此以“垂髫”指童年或儿童。 6.幼学:十岁。 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 ”郑玄注:“名曰幼,时始可学也。 ”后因称十岁为“幼学之年”。 7.总角: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。 《礼记・内则》:“拂髦,总角。 ”郑玄注:“总角,收发结之。 ”后因称童年时代为“总角”。 8.豆蔻:本是植物名,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。 杜牧《赠别》诗: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 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“豆蔻年华”。 9.及笄:女子十五岁。 10.束发:男子十五岁。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以为成童的代称。 11.破瓜:旧时文人拆“瓜”字为二八字以纪年,谓十六岁。诗文中多用于女子。 12.弱冠:男子二十岁。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。 13.而立:三十岁。《论语好粗・为政》:“三十而立。”后因称三十岁为“而立”之年。 14.不惑:四十岁。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四十而不惑。”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。 15.知命:五十岁。 《论语・为政友州镇》:“五十而知天命。 ”意谓到五十岁才懂得天命。 后人因以“知命”为五十岁的代称。 16.耳顺:六十岁。 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六十而耳顺。 ”何晏集解引郑玄曰:“耳闻其言,而知其微旨。 17.古稀:七十岁。 杜甫《曲江》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 ”后迹肆因用“古稀”为七十岁的代称。 18.耋(dié):七十至八十岁。 毛传:“耋,老也。 八十曰耋。 ”《左传・僖公九年》:“以伯舅耋老,加劳,赐一级,无下拜。 ”。 19.耄(mào):八十至九十岁。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八十、九十曰耄。”。 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百年曰期颐。 ”孙稀旦集解:“百年者饮食、居处、动作,无所不待于养。 方氏悫曰:‘人生以百年为期,故百年以期名之。 ’”后因称百岁为“期颐”。 拓展资料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,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。 在人际交往中,选择正确、适当的称呼,反映着自身的教养、对对方尊敬的程度,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,因此对它不能随便乱用。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,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,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。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,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,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。 垂髫(tiáo)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(髫,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)。 复制链接 新浪微博 微信扫一扫 九龄:为9岁. 黄口:十岁以下. 一对一沟通 使用百度知道APP,立即抢鲜体验。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。 0/200 10任务 50任务
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
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展开全文序号年龄古代称谓、称呼解释及出处备注10-1岁孩提、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,未满周岁的婴儿。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,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,提孩巧相如句。 37岁(女)髫(tiaoˊ)年幼童时期。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,故称之,也称作垂发。 48岁童龀[chèn]、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,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,形如两个羊角,故称总角,《说文》中有男八月生齿、八岁而龀;女七月生齿、七岁而龀的说法。 可以看出,孩子乳牙脱落,长出恒牙,称为龀。 童龇,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。 59岁九龄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。 语出《礼记》。 幼学之年、外傅之年,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。 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。 712岁(女)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813岁(女)豆蔻年华多年生草本植物,产岭南,其花很美,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,南方人称为含胎花。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,语出唐·杜牧《赠别》诗: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、四岁为豆蔻年华。 也用于比喻处女。 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。 1014岁(女)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,如南朝陈后主《车飞伯劳歌》:年时二七犹未笄,转顾流眄鬟鬓低。 1115岁(女)及笄或笄年笄[jī],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。 1215(男)束发、成童、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,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。 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:束发而就大学,学大艺焉,履大节焉。 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(总角)束成一髻叫做束发,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,故又叫成童。 1315-20(男)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。 原本是古武舞名。 《礼记·内则》:成童,舞象,学射御。 熊氏云:\'谓用干戈之小舞也。 ’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1416岁(女)破瓜年华、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、及瓜。 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,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,二八一十六,故称。 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。 1518岁(女)二九女子18岁可称二九。 《初刻拍案惊奇》:韩子文……年过二九,尚未有亲。 本来男女皆可用,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。 典出《礼记·曲礼》上:二十曰弱,冠。 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说:二十成人,初加冠,体犹未壮,故曰弱冠。 弱,年少;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,要举行加冠礼,故称。 1720岁(女)桃李年华待年:指女子成年待嫁,又称待字。 语出《后汉书·曹皇后记》小者待年于国。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。 1824岁(女)花信年华花信,开花时期。 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。 出处:宋·范成大《元夕后连阴》:谁能腰鼓催花信,快打扬州百面雷。 19至婚嫁年龄(女)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适婚年龄。 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。 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。 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,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。 2030岁(男)而立、立年、始立、始室、壮室30岁称而立之年。 语出《论语·为政》:三十而立。 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。 而立之年:指三十岁。 2130(女)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2240岁(男)不惑之年、强壮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。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。 语出《论语·为政》:四十而不惑,《礼记·曲礼》上:四十曰强,而仕。 孔颖达疏:强有二义:一则四十不惑,是智虑强;二则气力强也。 《淮南子原道》:故蘧伯玉年五十,而有四十九年非。 语出《论语·为政》:五十而知天命。 知命指认识天命,按现在的说法,应为认识自然的法则。 2451岁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。 十年为一秩,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。 况周颐所著《蕙风词话续编》卷一: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,六十一岁曰开七。 2560岁花甲、平头甲子、耳顺之年、杖乡之年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。 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,六十周而复始,所以也称花甲子、或花甲。 后来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称60岁。 耳顺: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。 2661岁开七、华甲华甲的甲,即甲子的甲,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,所以称61岁为华甲。 2764岁破瓜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,取八八六十四之意,故用为64岁的代称。 2870岁古稀、杖国之年、致事之年、致政之年语出杜甫《曲江》诗之二: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 ,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。 致事、致政是一个意思,即辞去官职,也叫致仕。 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。 九秩、九龄、鲐背(台背、驼背)之年、鲵齿之年、黄耈之年、黄发之年、眉寿之年、冻梨之年、齯:90岁。
涨知识:古人对1到108岁的称呼,韵味十足! 文化常识必看!
那么古人对于年龄,又是如何称谓呢?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,但有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。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常考年龄称谓相关常识,速速看来。 度:小儿初生之时。 汤饼之期:指婴儿出生3日。 赤子、襁褓:未满周岁的婴儿。 孩提: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,指2—3岁的儿童。 始龀:男孩8岁,女孩7岁。 根据生理状况,男孩8岁、女孩7岁换牙,脱去乳齿,长出恒牙,这时叫龀,龆年或髫年。 蓬头稚子学垂纶,侧坐莓苔草映身。 ——胡令能《小儿垂钓》 总角: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。 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 信誓旦旦,不思其反。 ——《诗经·卫风·氓》 九龄:9岁。 指数之年:9岁。 黄口:10岁以下。 幼学:10岁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人生十年曰幼学。 外傅之年:儿童10岁。 头上金钗十二行,足下丝履五文章。 ——《河中之水歌》 豆蔻: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(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,初夏还不是盛夏,比喻人还未成年,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)。 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 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 ——《赠别》 舞夕之年:少年13至15岁。 及笄(jíjī):指女子15岁。 志学之年:孔子曰,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 成童:15或15稍上的年岁。 二八:为16岁。 破瓜、碧玉年华:女子16岁。 碧玉小家女,不敢攀贵德。感郎千金意,惭无倾城色。 碧玉破瓜时,相为情颠倒。感郎不羞郎,回身就郎抱。 ——《碧玉歌》 加冠:指男子20岁。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,表示已成年。 嗟我客上都,忽已见暮春。 ——陆游《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》 弱冠:古人20岁行冠礼,以示成年,但体犹未壮,故称弱冠。 弱冠同怀长者忧,临岐回想尽悠悠。 耦耕若便遗身老,黄发相看万事休。 ——刘禹锡《重答柳柳州》 桃李年华:女子20岁。 粉淡香清自一家,未容桃李占年华。 ——陆游《梨花》 花信年华:女子24岁。 而立(而立之年):30岁,因为《论语》有言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 始室:30岁。《礼记·内则》:三十而有室,始理男事。 克壮:正当壮年,古代30岁为壮。 半老徐娘:女子30岁。 花作婵娟玉作妆,风流争似旧徐娘。 夜深曲曲湾湾月,万里随君一寸肠。 ——刘禹锡《七绝梦扬州乐妓和诗》 不惑(不惑之年):40岁为不惑之年。 不惑之年,心宜不动。 常思玉金枷重。 无常一著可伤悲,悟时速把良缘种。 修完内貌频看供。 功成行满去朝元,瑞云。 ——《踏云行赠张公》 艾:50岁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五十曰艾。 半百、知天命、知命之年:50岁。 六九年:即54岁。 耳顺、耳顺之年、花甲之年:均指60岁。 高龄:敬辞,称老人的年龄,多指60岁以上。 耆:古称60岁的人为耆。 继粟继肉,以养贤才; ——陆游《谢致仕表》 下寿:古人以60为下寿,指60岁以上。 七十人言自古稀,我今过二未全衰。 读书似走名场日,许国如骑战马时。 ——陆游《七十二岁吟》 悬车之年、杖围之年:均指70岁。
古代十岁称为什么
古代十岁称为什么古代十岁称为“幼学”。幼学,拼音yòuxué,汉语词语,是指初入学的学童,出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”郑玄注:“名曰幼,时始可学也。”因称十岁为“幼学之年”。幼学属于年龄称谓,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,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,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,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。而且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,然后被沿用至今。古代十岁称为“幼学”。幼学,拼音yòuxué,汉语词语,是指初入学的学童,出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”郑玄注:“名曰幼,时始可学也。”因称十岁为“幼学之年”。幼学属于年龄称谓,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,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,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,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。而且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,然后被沿用至今。